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2023高频彩票会恢复吗 > 新闻动态 >

766家医院今年破产敲响警钟!公立医院的“老一套”“玩”不动了

发布日期:2025-10-12 17:55    点击次数:190

一张张病床空置,一家家医院倒闭,中国医疗系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组浪潮。

2025年以来,全国医院破产案件已达766件,逼近2024年全年的1158件。按照这个数据计算,平均每天都有3家医院“领盒饭”。回顾2021年,近半数(43.87%)的二级公立医院处于亏损状态,到了2023年,参与“国考”的二级医院数量也从5456家锐减至3607家。

公立医院曾长期采用以药养医的运营模式,即通过药品和耗材加成收入补贴医疗服务成本。这种模式下,医院收入结构过度依赖药品和耗材,导致医疗行为偏离公益性目标,出现过度开药、检查等问题。

曾经稳定的医疗体系正在经历剧烈震荡,公立医院尤其是二级医院的生存压力持续攀升。

公立医院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当前,公立医院面临复杂的人力、财务、技术资源配置挑战。

展开剩余89%

随着医院收支规模的持续扩大,医学研究、预防等多元化经营活动,以及预算、资本资产、成本管理等经济活动,都变得愈发繁琐。同时,人力、财产、技术等资源配置活动的复杂性也在不断攀升。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更是使得医院门诊人次和病床使用率大幅下滑,医疗收入锐减,而刚性运行成本却持续攀升。此外,疫情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加剧了医院经济运行的压力,收不抵支的问题普遍存在。

在此背景下,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药品和耗材加成的取消、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等医保基金监管政策的实施,都对公立医院的盈亏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公立医院必须摒弃过去那种重资源获取而轻资源配置、重临床服务而轻运营管理的粗放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医院需要致力于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运营管理水平,突破管理瓶颈,实现高效运营,从而推动公立医院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国家三级医院绩效考核的引导、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以及收入结构调整、学科建设、基建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共同促使公立医院必须寻求管理模式的转变。当前,许多公立医院依然过于注重临床服务,而忽视了运营管理的重要性,这无疑对医院的持续良性运营构成了威胁。因此,公立医院迫切需要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根本转变,从而不断提升内部运营的效率。

医院管理模式巨变:粗放化到精细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号)提出:

通过绩效考核,推动三级公立医院: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在管理模式上:由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全方位的绩效管理。

这就倒逼公立医院要建立一套适应国家绩效考核、适应医院运营管理、适应DRG/DIP付费的绩效考核体系。

以下是2025年公立医院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结合当前医疗管理政策与行业实践:

一、核心制度执行不严

1. 三级查房制度形同虚设:部分科室存在主任医师查房记录与住院医师记录雷同现象,疑难病例讨论流于形式;

2. 手术分级管理漏洞:低年资医师违规开展高难度手术,围手术期评估不充分导致并发症率上升;

3. 危急值报告延迟: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交接流程不规范,2025年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平均响应时间超30分钟。

二、病历质量缺陷突出

1. 电子病历逻辑错误:诊断与用药矛盾(如糖尿病处方含糖皮质激素)占比达12.7%,系统自动校验功能未全覆盖;

2. 知情同意书签署瑕疵:手术同意书未明确替代方案告知,2025年医疗纠纷案例中23%涉及此问题;

3. 归档病历超期:部分科室出院病历7日归档率仅68%,影响DRG/DIP分组准确性。

三、院感防控薄弱环节

1. 手卫生依从性低:ICU等重点科室监测显示平均依从性仅52%,低于国家85%标准;

2. 医疗废物处置违规:锐器盒超量使用、医疗垃圾混放现象在基层医院普遍存在;

3. 导管相关感染高发: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科室感染率较2024年上升1.8个百分点。

四、服务流程梗阻

1. 多学科协作缺失:肿瘤患者MDT会诊率不足40%,导致治疗方案碎片化;

2. 检查预约效率低:MRI检查平均等待时间达7.2天,与患者期望值差距显著;

3. 投诉处理闭环率低:2025年1-6月数据显示,仅61%投诉在15日内完成整改反馈。

五、信息化建设滞后

1. 系统孤岛现象:HIS与LIS系统数据交互失败率高达15%,影响危急值实时推送;

2. 电子签名认证漏洞:部分医院存在代签、补签现象,不符合《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要求;

3. DRG/DIP适配不足:病案首页主要诊断选择错误导致医保拒付案例同比增加37%。

六、资源配置失衡

1. 设备更新滞后:基层医院CT设备超期服役率达28%,影响诊断准确性;

2. 人才梯队断层:急诊科高级职称医师占比不足15%,与三级医院标准差距明显;

3. 绩效导向偏差:仍存在以创收指标为主的考核体系,质量安全指标权重不足30%。

这两年以来,国家卫健委频繁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对整改不力者将追责至书记院长层级。医疗机构必须重点围绕18项核心制度落实、电子病历质控、院感防控等关键领域开展系统性整改。

这些问题的充分暴露都在说明同一个真相:公立医院曾经的风光不再,曾经的“老套路”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变化,公立医院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亟需一场“质量精细化变革”。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5版)》,质量管理类指标在绩效考核权重分配中占据核心地位,充分体现了质量管控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公立医院医疗质量体系改革参考范本

——《构建高效可靠的医疗质量体系》

《构建高效可靠的医疗质量体系》是一本兼具指导和实用意义的参考指南,不仅能够帮助院级领导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战略,更能为中层管理者提供可落地的执行方案,同时指导与质量管理工作相关的医务工作人员掌握具体的操作规范。通过分层级、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助力医疗机构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最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

医共体这一新型组织模式下如何通过人头付费方式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与医疗质量的提升成了制定者与医务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美国责任医疗组织(ACO)近年来取得的医疗质量改进成效给我国医疗体系带来了许多启示,ACO系统通过设立一系列质量标准来衡量整个医疗体系的表现,这种以质量为导向的付费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2025年全球最佳医院排名中,美国医院在30个国家/地区中保持领先地位。

本书作为美版《构建高效可靠的医疗质量体系》的中国翻译版,由国内医学界专家根据我国医疗界现状倾情编译,以美国医疗质量体系改革为例,聚焦如何搭建一个高质量、可落地、有成效、可持续运营的医疗质量体系,覆盖政府部门对质量的要求和管理、医院内部的质量管理、完善优化组织架构、质量测量与分析、质量培训与改进等方方面面。在介绍PDSA(计划-执行-研究-行动)循环、RCA(根本原因分析)、精益医疗等工具和方法的同时,重点强调了患者安全和满意度在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对我国基层公立医院具有相当程度的正面借鉴意义。

▼图书展示▼

本书主译专家何强,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现代医院管理智库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专委会委员,国家卫健委标准化委员会信息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省级医院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智能诊疗分会会长。

本书主译专家尹大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南区院长,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医院协会省级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

目录展示

名家推荐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田家政

这本书从国际化的视角介绍了医疗质量管理框架和逻辑,还融合了跨文化管理知识。

浙江省医院协会会长 马伟杭

在当前我国深化医疗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本书的引进一定能够为广大医院管理者提供新方法和系统化的逻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黑龙江省医院党委书记 刘宏石

本书不仅是医疗领域管理者、医护人员的必备指南,也是所有关心医疗质量人士的智慧宝库。全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管理理 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是一场医疗质量管理智慧的盛宴。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曹铭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国际上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法和持续改进的路径,为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务工作人员提供了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理念,以及实用工具和技术。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涂建锋

本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借鉴价值,非常适合医疗质量管理人员,也适合医院管理者阅读,帮助其专注于医疗质量管理本身,可以说这是一本十分接地气、真正立足于患者利益的医疗质量管理专业书籍。

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刘震

医疗环境革新蜕变,质量管理至关重要。本书深入探讨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要素及实践路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还为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必备参考书。

江苏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周国仁

在医疗领域,质量管理不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条生命线。这本书是医疗领域必备的质量管理指南。它提供了全面的质量管理策略,从系统设计到流程管理,帮助医疗机构规范疾病诊疗流程,保障医疗安全,提高管理效率。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潘小炎

医疗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于未雨绸缪。本书从医疗质量体系的角度切入,探讨了相关理论和实践,构建了一个科学、可操作的质量管理框架, 助力打造保障患者安全的高效医疗质量体系,对推动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学科建设与综合办公室主任 郑靖民

本书全面吸取国外顶级医疗机构、一流专家团队的先进管理理念,从医疗质量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标准化出发,全面传播新型理念,普及管理经验,为关注医疗质量的医院领导者、管理者、爱好者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支撑。

透过现象看本质,医疗界的亏损与破产看似一场场改革下的生存危机,实则是优胜略汰的必然走势,由急速扩张到精细化运营背后,隐藏的是医院医疗质量的竞争本质,只有做好质量运营与管理,才能握住医院发展的命脉。

发布于:湖北省

我的网站